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

《快樂和尚家僧、【齎現】、【錢財乃五家所共有】》



過去,有一位仁慈的國王,以平等心愛護人民,卻不曾出宮巡視民間生活。有一回,宰相請示國王:「祈願大王出宮,親自到民間看看。」大王高興地說:「很好,我就出宮看看吧!」

 次日,國王出宮,看到國內很多富貴的長者,住的是深院豪宅,雕樑畫棟,金碧輝煌。國王心裡一方面欣慰於人民都能過著富足安樂的生活,另一方面也考慮到這些長者過多的財富,對於人民、國家都沒有利益,於是,國王下了一道命令,請長者們公布家產,準備予以徵收,作為擴充軍備之用。

 當時,有一位擁有億萬家財的長者,入宮向國王公布自己只有「私財三千萬兩」。國王聽了,勃然大怒,正想追究長者欺君罔上之罪時,長者向國王解釋著:「我所積蓄的私財,不能貢獻給國王;但是五家的財產,不是私財,可請國王全權處理。」長者的一番話引起了國王的好奇心,於是國王繼續詢問長者,何謂「私財」?什麼又是「五家之財」?

 長者回答說:「大王,我的心常樂念佛,口裡常宣說佛陀的教理,更用行動來實踐佛法。所以我將財產中的三千萬兩用作興建佛寺、供養僧眾,並幫助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們,乃至一切昆蟲鳥獸。布施使我心中安樂寂靜,而布施行善所得之福德,將生生世世跟隨著我,這就是我的私財;其餘的數億家產,都是外在有形的五家之財,為什麼呢?如果遇到水災、火災或遭盜賊洗劫時,別說錢財,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!而我現在雖有億萬家產,但等到往生之時,也只是空手而去,再多的錢財也帶不走。更何況世事虛幻無常,未來這些家產會為子孫帶來福或是禍?了不可知!我計算了一下,可以讓國王、水災、火災、盜賊和子孫分取的錢財共有十億,這些錢是禍亂的源頭,讓我時時心懷恐懼,不敢保有它;現在藉此因緣,希望國王把這些財寶收去擴充軍備,正可免去我的擔憂。」 

 國王聽了長者的一席話,心有所感,自忖:「如果沒有聽聞佛法妙義、持守淨戒,就如聾盲一般。我是一個只知有形財富,而不懂心中財富的窮人,這位長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富人,他知道無常是人生的真理,世間沒有一件事物是永遠不變的,就像我的國土江山、財寶妻兒,終有一天也會離我而去。」有了這一番覺悟,國王開始供僧建寺、誦讀佛經、持守戒律,以正義忠誠的臣子輔佐朝政,並將徵收而來的財寶用來救濟貧困的人民。因為護持三寶、仁民愛物的德政,不到三年,國泰民安,盜賊絕跡,百姓衣食無憂,快樂安康。國王在壽終之後,也因這一世的行善積德,得以生天。 

【 省思 】

《四十二章經》中佛云:吾「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。」佛陀以大智慧告訴世人,執著這些身外之物,而不善於運用,只會徒增人的貪欲。錢財乃五家所有,汲汲營營地追求,勞苦一生到頭來終無所得,徒增三毒,沉淪受苦;長養無明,障蔽真心。

 龍樹菩薩告訴世人:「大慧之人,有心之士,乃能覺悟,知身如幻,財不可保,萬物無常,唯福可恃,將人出苦,津通大道。」具有智慧的人,明瞭錢財乃五家共有,因為了知世間無常,因而捨慳貪、行布施,在累積善法福德中;行善卻不著相,就是功德、就是般若智慧。這樣無所執著的智慧,如人有眼目,在日光普照中,洞徹因緣萬法的實相,心安住寂靜無為的安樂中,邁向菩提解脫的大道。 

註解:《齎(zil)音、節》
略說: 從「貝」,「齊」聲。本義是把東西送給人。
20 字

 詳解: 從「貝」,「齊」聲。本義是把東西送給人。《說文》:「齎,持遺也。从貝,齊聲。」徐鍇《繫傳》:「持以遺人也。」《玉篇.貝部》:「齎,給與也。」《周禮.春官.小祝》:「及葬,設道齎之奠,分禱五祀。」鄭玄注:「齎,猶送也。送道之奠,謂遣奠也。」《戰國策.秦策五》:「今王齎臣五城以廣河間,請歸燕太子,與強趙攻弱燕。」

  「齎」表示攜帶、持有。《廣雅.釋詁三》:「齎,持也。」如《史記.秦始皇本紀》:「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,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。」《論衡.明雩》:「孔子出,使子路齎雨具。」《漢書.西域傳下》:「莽遣使者多齎金幣賂單于,購求陳良、終帶等。」

  「齎」也表示懷著、抱著。如《論衡.講瑞》:「世儒懷庸庸之知,齎無異之議,見聖不能知,可保必也。」《後漢書.馮衍傳》:「傷誠善之無辜兮,齎此恨而入冥。」南梁江淹〈恨賦〉「齎志沒地,長懷無已。」

  「齎」通作「資」。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》:「齎,叚借又為資。」如《周禮.天官.外府》:「凡祭祀、賓客、喪紀、會同、軍旅,共其財用之幣齎、賜予之財用。」《漢書.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》:「今發兵行數千里,資衣糧,入越地。」顏師古注:「資,猶齎。」參見「資」。

【齎現】音 ji - yin 節現
今人解作【予現金】

再者:《禪話、【齎現梵志】》於 (2013-06-11 17:48:49) 上載於新浪網,但近日翻閱始知已被刪除掉!現預告下一篇補遺於西方國家網頁(Facebook、Blogger)。

‎2019‎年‎03‎月‎29‎日    下午 10:12:05